archive.php

国家旅游局、国家中医药局联合推动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

人民网北京11月19日电 为推动旅游与中医药的融合,更好地促进中医药健康旅游的发展,11月17日,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提出,到2020年,中医药健康旅游人数达到旅游总人数的3%,中医药健康旅游收入达3000亿元;到2025年,中医药健康旅游人数达到旅游总人数的5%,中医药健康旅游收入达5000亿元;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的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企业和知名品牌。

 

《意见》提出开发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品牌、壮大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开拓中医药健康旅游市场、创新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模式、培养中医药健康旅游人才队伍、完善中医药健康旅游公共服务、促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可持续发展等八个重点任务。

 

《意见》提出国家旅游局与中医药管理局建立合作协调机制,出台扶持政策,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并引导企业、社会资本等投资中医药健康旅游,促进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据了解,为贯彻落实《意见》,推动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在全国开展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的创建工作,并将在广西召开“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健康旅游国际论坛”,加强与国际组织、东盟国家等的交流、合作,提升我国传统医药健康旅游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提出支持养老机构开办中医医院

本报讯 (记者胡 彬)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1月1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结合,更好保障老有所医老有所养,支持养老机构按规定开办老年病、康复、中医医院和临终关怀机构等。

 

会议指出,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是深化医改、应对老龄化、增进亿万家庭福祉的惠民举措,也能带动大量就业。

 

会议确定,促进医养融合对接,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可作为医院康复护理场所。推进基层医疗机构与社区、居家养老结合,为老年人家庭提供签约医疗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支持医疗资源丰富地区将公立医院转为康复、老年护理等机构。强化投融资、用地等支持,扩大政府购买基本健康养老服务,创新长期护理保险等产品。会议决定,在全国每个省份至少选择一个地区开展医养结合试点示范。

细说中药材种植技巧

现在,农村兴起了一股种药热潮。面对复杂多变的中药材市场,农民朋友要懂得种药的技巧:要深入市场细心琢磨,从多方位采集信息,要有风险意识,有成与败的思想准备。

一、种植品种应避难就易 许多药农致富心切,往往将价格高的药材(如冬虫夏草、西红花、药枣等品种)作为选择项目。其实这些药材都有其独特的生长环境,环境不适应的地方是很难生长出来的,并且这些药材种植技术要求较严,一般人种植成功的概率很小。如果不是研究机构或大型繁育基地种植,只是个人试种,最好不要引种这样的品种,免得将高成本搭了进去。如你是初次种植药材,就更应选择那些适合本地种植、生命力强,又较容易种植和管理的品种,这类药材虽然价格较低,但成功率较高。种植面积应量力而行。

二、种植面积的大小,必须考虑到自身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种药收益大,但投入也大,风险性也大。如果你是多人合伙承包土地种药,有充足的人力和财力,自身有成功的经验或拥有相关的专业人员作指导,种植面积可大些。药材数量越多,对药厂采购员或药贩的吸引力也就越大,他们可直接到产地收购装运。如果你资金有限,就应从小面积开始,产品就近到药材收购部门或专业市场出售,有种植经验以后,再扩大种植规模。

三、不跟价格跑,应绕市场转 多数药农都有这样的心态:种涨不种跌。但药材价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涨价时大家都去种植,到收获时往往高价变低价,形成上年盈下年亏的现象。而跌价药材没人种,其价必然上升。如果你能把握药材市场价格变化的趋势,种植那些很少有人种植、价格暂时偏低的药材,到时你一定会获得预想不到的好收成。

四、种植本地特优药材 因各地自然环境不同,生产出的药材品质也有差异。一般来说,本地特优产品最容易受药厂、药商的青睐。所以你应该首先明确哪些药材是本地的特优品种,然后选择种植,这样就不用愁销路,还可卖个好价格。

五、把握时机出售 药农一般在药材收获后就会急于寻找销路,担心产品卖不出去。其实,药材和其他商品一样,在刚收获时产品大量上市,会导致价格下滑,这时出售肯定没有好价钱。如在药材收获后进行初加工,并好好贮存,价格上涨后再适时销售,这样能获得更高的利润。

整合药理学:中药现代研究新模式

中药方剂是中医临床治疗的主要形式和手段,探索中药方剂的化学物质实体与机体生命活动的交互规律,是揭示中药方剂治疗原理、发现中医原创思维科学价值的基本路径。中药方剂是一个复杂化学体系,生物机体也是一个复杂生命系统,使得中药方剂的化学物质实体与机体生命活动的交互规律研究,尚未形成有效模式和方法学体系,也就成为制约中药现代研究的瓶颈,是亟待突破的关键科学问题。当前的中药药理学基本往往沿用了西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对研究对象中药方剂的物质基础与机体生命活动的交互规律的层次性重视不够,也没有充分重视中药组效关系,未能形成独立的研究体系,学科特点不明确。面对中药方剂的化学物质实体与机体生命活动的交互规律研究,必须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基础,构建新的研究体系,以满足“整体与局部研究相结合”,“体内ADME过程与活性评价相结合”、“计算、体外与体内相结合”等多层次、多环节的整合研究的需要,这一学科即为整合药理学。本文就整合药理学的研究背景、概念、研究内容及其应用领域等,探讨如下。

1. 提出背景

中药方剂是中医临床治疗的基本形式,“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中药方剂通过配伍发挥临床疗效和降低毒性。与西药的单一“基因-疾病-药物”研究模式相比,中药方剂强调的是药物组合,“七情和合”是中药方剂配伍的基本原则,由此可见,“组效关系”是中药方剂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然而,中药方剂是复杂体系,机体同样是复杂体系,中药方剂治疗疾病的过程是两个复杂体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就成为制约中药现代研究的瓶颈,是亟待突破的关键科学问题。

中药药理往往按照西医病理观点和治疗学原理来看待中药的临床应用价值,认识和解释中药的药理作用。对于中药方剂研究,往往也是采用还原论的方法,如在药理活性导向下植物化学分离,主要有2种研究思路:先化学后药效或者先药效后化学该思路对单一成分药物的发现与研究比较适合,例如抗疟疾药物—青蒿素发现就是通过这种研究思路获得的,但是,对于大多数中药方剂,往往不是通过单一成分发挥治疗作用的,它往往割裂了成分与成分之间的协同作用。

随着组学技术的发展,系统生物学和网络生物学发展十分迅速,开始从生物系统中所有组成成分(基因、mRNA、蛋白质等)认识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特别是在2007年网络药理学的提出,这些研究方法同样受到中医药学者青睐,被广泛应用到中药方剂的研究,取得许多可喜的成果。罗国安提出了“系统-系统”的中药方剂研究模式,李梢建立中药网络药理学研究平台,并成功应用于中药方剂作用机理的解析等。特别是陈竺院士通过系统生物学从“整体-器官-细胞-分子-基因”水平全面揭示了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的发病机理及其复方黄黛片治疗的作用机理,到目前为止,是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方剂作用机理研究的范例。但是,现在中药系统生物学和中药网络药理学研究重视中药方剂对机体的生物效应,往往忽视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即中药物质基础的体内过程研究,致使未能对中药方剂的化学物质实体与机体生命活动的交互规律的深入阐释。

当然,中药体内ADME过程研究受到中药学者高度重视,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思路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如杨秀伟提出了基于体内过程的中药有效成分和有效效应物质的发现策略,王喜军建立血清药物化学的技术方法体系,并应用到多味中药或者中药方剂中研究,李川从成药性特性[drug-like]角度鉴定了口服三七提取物后的药代标记物,王广基基于曲线下面积(AUC 0-∞)并自定义权重系数,对三七总皂苷进行多效应成分整合药代动力学研究。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促进了中药现代化发展,有些学者也开始尝试进行中药PK-PD模型的研究,但是,到目前为止,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范例尚比较缺乏。

为此,本课题组在不同层次上积极探索体内过程与活性评价相结合中药现代研究模式。在体外研究时,建立了“肠吸收-活性评价”联用模型,该模型具有稳定性强、重现性好和灵敏度高等优点,同时能排除未被吸收成分对药理活性的干扰,并通过“肠吸收-血管活性”对不同厂家、不同批次的元胡止痛片含药肠吸收液进行舒张血管活性评价,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构建了多成分组合与血管活性之间关联的数学模式,进行了“组效关系”解析,进而辨识出具有舒张血管活性的关键成分,提高了中药质量评价水平。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面,提出了基于体内ADME过程和网络药理学的中药现代研究思路,并通过“化学指纹-代谢指纹-网络药理学”三维研究模式,系统地揭示元胡止痛片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理。

中药方剂的化学物质实体与机体生命活动的交互规律研究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在某一环节上或者某一个方面,无论在研究技术方面还是研究内容方面都取得较好的研究结果,促进了中药方剂的现代化研究,但是,往往环节上关联不够,注重中药方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时往往对药理学研究的深入不够,反之也一样。在研究层次上,已有从“整体-器官-细胞-分子-基因”水平复方黄黛片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的方剂作用机理研究成功范例,但是,对于大多数中药方剂来说,成分更加复杂,仅仅通过药理试验难以实现,需要计算与试验相结合。中药方剂的现代研究,需要加强整合,包括整体与局部的整合,宏观和微观的整合,体内ADME过程与活性评价的整合,计算与实验的整合,也就是进行整合药理学研究。

 

2. 整合药理学概念和研究思路

整合药理学(integrated pharmacology,IP),是研究多成分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整合规律和作用原理的一门学科,是药理学研究的新领域,中药方剂物质实体与机体交互作用规律是整合药理学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是中药学、化学、药代动力学、药理学、计算科学等多学科融合的交叉学科。整合药理学在中药现代研究中的应用思路,如图1、2所示。

 

图1中药现代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

由图2可知,整合药理学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在计算层次上,通过对“药物溶出-肠内菌代谢-肠吸收-肝药酶代谢”等预测模块,并于计算生物学或者网络药理学相结合,从计算机虚拟角度进行中药方剂与体内相互作用研究;二是在体外试验层次上,通过整合“药物溶出-肠内菌代谢-肠吸收-肝药酶代谢”等体外模块,并于细胞、组织、器官等体外药理评价相结合,从而在体外试验角度进行中药方剂与体内相互作用研究;三是在整体动物试验上,进行体内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评价相结合研究,尤其是中药方剂代谢指纹与系统生物学相结合,药代标志物与生物标志物相关联的中药方剂与体内相互作用研究。从多层次、环节的中药方剂与机体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从而系统地、全面地揭示中药方剂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为中药临床应用、质量评价、药效物质基础、方剂作用原理和中药新药研究等方面提供依据,促进中药的国际化和现代化发展。

 

图2.整合药理学在现代中药研究中应用思路

 

3. 整合药理学的主要内容

3.1 计算ADME复合模型与计算生物学/网络药理学整合研究

中药方剂主要是口服制剂,在体内经过一系列ADME 过程后到达靶标器官、靶组织,与分子靶标网络相互作用而发挥治疗作用,为此,笔者提出过基于体内ADME过程和网络药理学的中药现代研究思路。中药方剂是复杂体系,在体内药物代谢过程十分复杂,与分子靶标网络相互作用过程更加复杂。仅通过试验研究费时、费力、费钱,同时,受到研究技术、手段的影响,有限研究难以进行,例如,在中药方剂ADME研究时,微量化合物体内分析方法受到仪器的灵敏度影响建立难度大;在中药方剂代谢指纹与分子生物网络相互作用关联更加难以研究。然而,通过计算机的虚拟预测技术和生物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中药方剂与机体相互作用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手段,受到了广泛重视。

在药代动力学研究方面,自从Lipinski提出“五规则(Rule of 5)”,计算ADME早期预测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多个ADME预测模式,包括肠道通透性、口服生物利用度、血脑屏障渗透性和P450代谢等代谢预测模块被建立,被广泛应用到早期药物成药性评价和先导化合物的发现,近年来,也被应用到中药方剂的药效物质筛选和代谢产物的预测。然而,现在ADME预测模块是基于单体化合物的构建了,往往没有考虑药物-药物相互作用(成分-成分之间相互作用),没有考虑成分是存在与复杂的中药方剂中,所以为了符合中药方剂特点,需要对现有ADME预测模块进行改良的。同时,现有的单一化ADME预测模块,应该发展“药物溶出-肠内菌代谢-肠吸收-肝脏代谢-组织分布”等ADME预测整合模型。

在药效学方面,随着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方法(Computer aided moleculardesign, CADD)迅速发展,基于计算机虚拟筛选被广泛应用到新药发现和药物设计研究,同样被应用到中药有效成分筛选研究。尤其是网络药理学引起中医学者的广泛兴趣,被广泛应用到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的研究。然而,现在中药网络药理学研究,往往是通过中药数据库、文献中选用中药方剂中的原型成分,忽略了中药在体内的ADME过程,不符合中药方剂在体内与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际情况。所以,整合药理学研究需要加强对中药方剂进行计算ADME过程与计算生物学/网络药理学整合研究,尤其是进行ADME预测整合模型与计算生物学/网络药理学整合研究,研究思路见图3。

 

图3. 通过计算ADME预测-计算生物学/网络药理学的结合研究

3.2 体外ADME复合模型与体外活性评价整合研究

体外试验能排出体内复杂环境的干扰,往往具有操作简便、敏感特异、条件易控等优点。在体外ADME方面,从“药物溶出-肠道菌群转化-肠道吸收到肝药酶代谢-血脑屏障”各个环节都已有成熟的体外模型,例如模拟胃肠道消化的仿生提取法,模拟肠道吸收的Caco-2细胞模型法和外翻肠囊法、模拟肝脏代谢的肝微粒体体外孵育法等。在体外活性评价方面,目前主要采用的方法有直接添加法和间接添加法 (血清药理学方法)。直接添加法,忽略了体内ADME过程,与中药方剂和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不一致。血清药理学同样存在一些局限性,血清中药物浓度非常低、基质干扰大,难以深入研究中药方剂与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近年来,有研究表明,未被吸收入血的成分未必就不是有效成分,有些成分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而发挥治疗作用。

在体外试验研究时,整合药理学需要从体外ADME模型与体外活性评价相结合开展中药方剂研究,其研究思路见图4。一是加强体外ADME模型整合研究,建立“药物溶出-肠内菌代谢-肠吸收-肝脏代谢-组织分布”复合代谢模型,在体外代谢角度较好的模拟中药方剂在体内的药物代谢过程。二是体外ADME过程与体外活性评价相结合研究,即通过对中药方剂在体外代谢物(中药方剂体外代谢指纹)在细胞、组织和器官等水平上进行活性评价,并通过数据挖掘建立成分与活性之间关联,即中药方剂“组效关系”,从而从体外试验揭示中药方剂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笔者建立“肠吸收-血管活性”联用模型,并成功应用到元胡止痛方“组效关系”研究中,辨识关键性药效成分。

 

图4. 中药方剂体外ADME复合模型与体外活性评价整合研究思路

3.3 基于整体的中药方剂的药物代谢研究与系统生物学整合研究

中药方剂是通过中药方剂代谢指纹与证候/疾病的分子生物网络相互作用而发挥治疗作用,所以,在整体动物水平,通过对中药方剂进行药物代谢动力学和系统生物学研究,尤其是随着新技术应用,提高了中药方剂的研究水平,更能系统地、全面地揭示中药方剂的作用原理。在药物代谢方面,液相-质谱联用仪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定量研究时,如UPLC-QQQ等仪器,能建立多成分同时测定的体内分析方法,尤其是微量成分的体内分析方法建立提供了技术手段。在定性研究时,高分辨质谱,如RRLC-Q-TOF等,通过精确分子量和碎片信息,以及进一步代谢产物预测软件,如MassHunter软件等,能高通量、快速的进行代谢产物分析。在药理研究方面,系统生物学,包括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等,被广泛应用到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能从分子水平认识中药方剂作用的机理。然而,从系统生物学的角度,多组学数据融合还面临许多问题,难以构建一张完整的疾病分子生物网络,同时,中药方剂的代谢指纹与证候/疾病分子生物网络相关性研究比较少。

基于整体的整合药理学研究,更加强调多组学数据融合,以及药代与药效关联性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对中药复方进行较为系统的药物代谢研究,包括血清药物化学、组织药物化学以及多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等,获得中药方剂代谢指纹及其代谢轨迹;二、通过系统生物学技术,包括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和网络药理学等,对中药复方进行系统地药理学研究,并加强多组学数据融合,获得中药方剂调节疾病失衡的分子生物网络;三、建立中药方剂代谢指纹与疾病的分子生物网络之间的关联,从“点-线-面”建立多维度的中药方剂与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四、通过数据挖掘建立药代标志物与与生物标志物之间关联关系,即“组效关系”,以及构建多成分的“PK-PD”模型。

 

图5. 基于整体的中药方剂的药物代谢研究与系统生物学整合研究思路

4. 展望

整合药理学是多学科融合的交叉科学,强调多层次、多环节整合研究,重点发展多模块的整合,例如“药物溶出-肠道菌群转化-肠道吸收到肝药酶代谢-血脑屏障”在计算和体外整合研究,便于更好的模拟药物在体内ADME动态过程;在计算和体外研究,中药方剂对酶、细胞、器官的药理作用与整体药理学之间的关联等。整合药理学研究是采用“化学指纹-代谢指纹-分子生物网络-药理效应”多维研究模式,在靶标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和整体等多个水平上,基本讲清证候/疾病的分子生物网络,基本讲清中药复方的化学成分及其在体内的药物代谢过程,以及基本讲清中药复方的分子生物网络和药理效应。整合药理学不仅可以被广泛应用到中药方剂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理、配伍规律等方面,以促进中药现代研究水平,而且,可以探索多成分组合药物的研究方法,为开创中西医统一的新医药学奠定基础。

新型中药饮片研究进展

中药炮制是指中药在应用或制成其他剂型以前的加工过程,即将药材通过净制、切制或炮炙操作,制成一定规格的饮片,以适应医疗要求及调配、制剂的需要,保证用药安全和有效。中药的炮制是随着中药的应用而产生的,是我国独有的制药技术,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中医用药的一大特色。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和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中医药因其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等优势越来越受到青睐,尤其是用于复杂疾病的治疗以及养生保健方面。为有效保证中医的临床疗效,对中药饮片质量要求亦越来越高,随着新技术新方法在中药饮片炮制加工中的不断应用,相继出现了超微粉中药、纳米中药、中药粗颗粒饮片、定量压制饮片及中药配方颗粒等新型中药饮片,但这些新型中药饮片的出现是一把双刃剑,存在两面性,既有优势,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通过综合分析目前主要新型中药饮片的主要优势和存在问题,以期为新型中药饮片的研制及改进革新方向提供一定的参考。

1 超微粉中药

中药超微粉碎技术是指以植物药材细胞破壁为目的,利用机械或流体力学途径将直径为 3 mm 以上的中药粉体粉碎至10 ~15 μm 的过程。通过超微粉碎,能将原生材料的中心粒径从 150 ~200 目提高到 300 目以上,该细度条件下的细胞破壁率大于95%。

主要优势:

①明显提高药物体外溶出指标及其提取率,有利于难溶性成分的溶出;

②改善制剂品质,发展新剂型;

③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增强药效;

④降低服用量,充分利用中药资源;

⑤超微粉碎技术可促使中药材里的难以溶出的成分在细胞破壁的情况下溶出。

存在问题:

①不同药材粉碎粒度的研究尚待深入。超微粉化并不适用于所有中药品种;

②中药微粉化的基础研究有待加强。中药微粉存在易团聚、难分散、相容性差等问题,导致分装剂量不能保持准确性和稳定性,对包装工艺和储存环境的要求较高,这些都直接阻碍了中药微粉的实际应用;

③中药饮片超微化后,其粒径很小,外观性状和显微鉴别特征不存在,稳定性较差,易氧化,挥发性成分含量降低,因此必须重新修订相关传统质量标准;

④生产成本高,对厂房和生产设备要求高,微粉中药的价格必然升高,中医药可能失去“简便验廉”的优势;

⑤安全性研究较少。超细粉碎系细胞级粉碎,细胞破壁后大量物质溶出,既有有效物质,也有无效或毒性物质;

⑥缺少规范的临床验证。中药炮制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临床应用,目前有关超微粉中药临床验证几乎空白。

 

2  纳米中药

纳米中药是指运用纳米技术制造的、粒径小于 100 nm的中药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原药及中药复方制剂。

主要优势:

①纳米中药可提高中药治疗效果。单味中药或复方纳米化后,变成极细颗粒,服用后由于吸收、代谢方式等的改变,可能在药物化学、药代动力学、药效学、药理学等方面产生新的作用,从而有可能提高药效;

②节约有限的中药资源。纳米中药可提高生物利用度,减少用药量,节约用药量;

③丰富剂型选择。运用纳米技术将单味中药、复方进行纳米化处理,或在原有复方中加入纳米化的中药,这样可改变中药传统的加工方法,并有可能通过改变给药途径、药物作用方式、作用部位等方面发挥出传统中药饮片无法比拟的功效;

④缓释功能。将中药纳米粒进行一定的表面修饰后,可能使中药具有缓释作用;

⑤纳米中药有利于中药标准化。将中药进行纳米化处理后,避免了传统中药及其复方在加工过程中繁琐的处理工序,有利于药物研究、开发、生产、管理规范化,易于符合并达到国际主流市场对产品的标准和要求,使中医药走向世界。

存在问题:

①纳米化单味中药或复方,由于量子尺寸效应和表面效应,可能使其理化性质、生物活性等方面发生改变,药物会出现常态下没有的特性;

②纳米药物由于粒度超细,其表面效应和量子效应显著增强,影响药物的稳定性;

③纳米药物的范围如果限定在某些含低分子、无机分子或难溶性的矿物药,则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但若将纳米化范围推而广之,甚至包括中药饮片,则可能会损坏药物的有效成分;

④在纳米粒生产过程中,对生产厂房、设备、放置措施等都有极其严格的规定,因此目前纳米颗粒的制备成本很高,产业化难度大;

⑤纳米中药缺乏系统的安全性评价。纳米中药的制备往往需要一定的载体材料作为纳米结构的支撑,因此这些载体材料经过纳米化处理后是否产生毒性作用从而直接影响到最终纳米制剂的生物安全性;

⑥纳米技术生产的产品由于构成微粒的尺寸太小,也可能直接对人产生威胁。

 

3  中药颗粒饮片

将中药材净选后,根据其质地制成一定粒度的颗粒,经干燥灭菌,然后按不同规格包装,供临床调配入药。

主要优势:

①单味药定量包装,较传统饮片剂量相对准确;

②每味中药以每袋 3、5、10、20、30 g 等规格剂量进行分装,可使药剂人员配方快速,减轻了调配人员的劳动强度;

③通过干燥灭菌等加工步骤进一步提高了饮片洁净度,并有效避免了微生物对药材的污染,更利于保管贮存;

④制备成颗粒后较传统饮片的表面积增大,能有效提高有效成分的溶出,可相对缩短煎出时间,提高煎出量;

⑤包装相对简洁,可防止串味,能减轻仓库保管员的劳动强度; ⑥有利于实现中药饮片加工的机械化和管理、配方的现代化。

存在问题:

①中药颗粒饮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是所有的中药饮片都适宜制备成颗粒,其中含糖、黏液质、淀粉较重的药材如天冬、生地黄、熟地黄、淮山药等难以制粒成型;另外对一些种子类药材及含挥发油成分的药材,制成粗颗粒可将原有组织破坏,造成挥发性成分损失;

②中药饮片制成粗颗粒后不利于质量控制,因为制成颗粒后损伤了性状等外观特征,导致药物鉴别特征不明显,不易于外观鉴别,容易造成“混等混级”和“以次充优”的现象;

③传统饮片制备粗颗粒过程中,存在易粉碎的部位直接制成粉末,而不易粉碎的纤维达不到规定粒度的情况等,这些部位如何处理? 是否包装入药,若粉末包装入药,在煎煮过程中,易糊化,粘锅; 若不包装入药则影响入药整体性,进而影响临床疗效,因此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④新型饮片因增加劳动成本,销售价格相对传统饮片要高。

 

4  定量压制饮片

采用物理压制方法将花类、全草类、叶类及部分质轻或不规则饮片,不改变饮片外观形状及其内在质量、不添加任何辅料,将饮片压制成一定形状,制成定量压制饮片,再用一定的包装材料封装,做成无需称量,可直接调配的一种新型饮片。

主要优势:

①压制后的中药饮片体积大幅缩小,具有便于携带、运输、仓储、调剂、机械化包装、煎煮等优点;

②由于增加了饮片的密度,使饮片在浸泡、煎煮时更易浸入水中,避免了饮片漂浮于液面,更有利于饮片浸润及成分溶出。

存在问题:

①定量压制饮片改变了原有饮片性状,无法从直观上鉴别出饮片的真伪优劣;

②定量压制饮片多数质地较轻,饮片在煎药过程中一般要求后下,而制备成定量压制饮片后由于其密度的增加,煎药时入药方式是否需要调整,尚需进一步研究。

 

5  中药配方颗粒

中药配方颗粒是指用符合炮制规范的传统中药饮片作为原料,经提取浓缩制成的、供中医临床配方用的颗粒。

主要优势:

①质量标准统一,实现了中药饮片的机械化和现代化,有利于走向国际市场;

②减轻调剂人员劳动强度,提高调剂环境质量;

③单味药定量包装,剂量相对准确;

④临床使用可随证组方,使用方便; ⑤便于携带调配保管服用。

存在问题:

①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问题。配方颗粒通过了提取、加工等制药过程,已经失去了中药饮片原有的性状和鉴别特点,仅靠有效成分或指标成分的含量对其进行质量控制,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②单煎与合煎差异的问题。中药饮片合煎过程中,成分间发生增溶、助溶、吸附、沉淀等物理反应,引起成分含量的改变,以及药物成分间水解、氧化、还原作用产生的新物质,对中药药效、毒性等具有一定的影响。中药配方颗粒与传统中药饮片相比,减少了合煎的过程,改变了传统用药的方式,受到部分传统中医师、科研工作者以及患者的批评和抵制;

③配方颗粒品种和规格不全、溶解度差、价格较高以及包装物污染等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技术在中药饮片领域应用,超微粉、纳米中药等新型饮片不断涌现。每一种新型中药饮片都是中药炮制随现代科学和技术发展过程中的新生事物,分别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但同时也应意识到其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因此中药新型饮片的应用和推广尚有许多问题待解决和完善,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扬长避短。此外,传统中药饮片经过几千年的传承,经过无数次临床实践,经久不衰流传至今,是我国独特的宝贵财富。传统中药饮片外观特征明显,质量标准可控性高,有利于质量监督,因此认为中医临床用药中仍需以传统中药饮片为主导,其他新型中药饮片为辅助,针对不同人群,病症、用药特点等因素合理规范的应用,从而使得中药饮片调剂更加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28种毒性中药材目录

砒石(红砒、白砒)、砒霜、水银、生马钱子、生川乌、生草乌、生白附子、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生巴豆、斑蟊、红娘虫、青娘虫、生甘遂、生狼毒、生藤黄、生千金子、闹阳花、生天仙子、雪上一支蒿、红升丹、白降丹、蟾酥、洋金花、红粉、轻粉、雄黄。

中药精细加工气流粉碎技术应用

粉碎是中药材加工和中药制剂生产工艺中的重要环节,但使用传统粉碎机械在粉末的粒度、出粉率、收粉率以及有效成分的保存等多方面都有一定局限性,对于具有 特殊性质的物料,如热敏性、低融点、成分易破坏的药材亦显得无计可施。况且我国有丰富的中药资源,以往粗放的加工手段已不能适应中药生产的要求,气流粉碎 技术将为开发疗效更好、品种更优的超细中药粉体提供新的出路。

气流粉碎技术及其特点

气流粉碎技术是利用物料在高速气流的作用下,获得巨大的动能,在粉碎室中造成物料颗粒之间的高速碰撞、剧烈摩擦,同时高速气流对物料产生剪切作 用,从而达到粉碎物料的目的,它能将原料加工成极细的粉末(﹤10μm)。该技术的应用几乎遍及所有的精细加工行业,如化工、医药、食品、塑料、矿业、金 属材料等,在许多特定的粉体领域占有特殊的地位。它具有如下特点:

1.粉碎温度低,可粉碎热敏性、低融点的物料。根据高速喷射气流的焦耳-汤姆逊效应,当气体有喷嘴喷射而绝热膨胀时,气体会自身冷却,从而抵消了物料碰撞和摩擦产生的热量。

2.生产周期短,收粉率高。由于高速碰撞与密闭粉碎,物料间彼此碰撞的概率大,粉尘亦无泄漏。

3.可获得高纯度(污染少)、粒度分布均匀的产品(累计频率达D95以上)。

4.对一些不得已用湿法粉碎的物料,也能用气流粉碎进行干法粉碎,可获得均匀而细小的粉末。

5.可实现多种联合操作,粉碎同时可实现干燥操作。

气流粉碎技术在中药精细加工中的注意事项

气流粉碎技术是一种先进的粉碎技术,它应用于中药的精细加工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存在的问题还很多。

工艺是否可控:

中药与一般的无机矿物相比既有共同性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其粉碎工艺是否可控是该技术能否应用于中药精细加工的核心问题,对此需进行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

一是结合粉体的一般特性和中药材自身特点,确定制备工艺流程为:药材→初步粉碎→气流粉碎→旋风分离→质检→包装→成品。

二是进行制备工艺参数的筛选和优化:①干燥水分:烘干是为了控制水分,而水分往往影响物料的特性,一般认为水分越少越易粉碎,要求水分﹤4%, 以此为指标去筛选和优化烘干方式、烘干温度、烘干时间等因素。②气流粉碎参数:气流粉碎机的主要技术参数包括粉碎室直径(m)、粉碎压力(Mpa)、加料 压力(Mpa)、耗气量(m3.min-1)、处理量(kg.h-1)、空压机功率(kw)、给料粒度等。选择产品粒度为实验指标,进行正交试验设计和优 选气流粉碎机的技术参数。③粉体分级参数:影响分级粒径的主要参数有离心式空气分级机的转速、加料量、二次风量。以分级粒径为指标正交筛选粉体分级参数。

     如何选择产品鉴定指标:

中药粉体是由众多的单个粒子组成的集合体,粉体的性质既受单个粒子性质的影响,也与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有重要联系,所以全面反映粉体的质量就包 含了两类重要参数:单个粒子参数和粉体系数参数。但一般以其基本特性参数如粒径、粒度分布、比表面积、湿润性、流动性为主要研究对象。

如何应用中药超微粉体:

一是解决粉体聚集的问题

物质经超微化后比表面积显著增加,表面能很高,因而有强烈的相互吸引而达到稳定的趋向。为防止粉体的聚集,使其处于单分散状态,可采取适宜的表面处理和包装技术。

二是解决化学提取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中药的应用不外乎两种途径:提取入药和直接入药。从提取角度看有两个问题,其一是粉体的分散问题,其二是提取过程中的糊化问题,这就需通过筛选和优化提取工艺参数(包括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提取溶媒的种类等)来解决。

三是解决体外溶出度测定中的技术问题

从中药直接入药的角度来看,用超微中药粉体制成的制剂,其核心的问题是体外溶出技术的确立。解决此问题的措施是进行筛选溶出介质、溶出方法的方法学考察,指标成分综合选定。

四是解决药效学验证的技术问题

药效学是说明中药微粉对有效成分是否保存及增强药效的最有力的验证手段。有文献报道通过原生药材超细微粉制剂和传统工艺制剂的药效学研究表明,微粉可显著提高药材的药效学活性,但验证方法的确立有待深入研究。

气流粉碎技术在中药精细加工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

目前利用气流粉碎技术开发的中药品种还很少,主要局限于一些作用独特的名贵细料中药,已见报道的有西洋参、人参、珍珠、三七、花粉等,但实验数据不多,说服力不强,某些保健产品的开发也只是刚刚起步,均未形成广阔的市场。

将气流粉碎技术引进中药的加工环节,可创制出全新的粉碎技术工艺,它既丰富了传统炮制的内容,又能为中药的加工和生产带来全新的面貌,成为中药行业的新技术生长点。

中药超微粉碎后,在提取工艺中其与溶媒的接触面积增加,故而提取方式趋于简化,提取时间缩短,转移率提高,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加快了生产周期, 又节约了能源,还提高了原料的综合利用度。在以粉体为原料的固体制剂中,超微粉碎可显著改善其外观性状以及溶解度、溶出度、吸收率、附着力、生物利用度等 多方面的药学参数。

总之,充分利用气流粉碎超微技术,可以提高中药工业技术化。

即食饮片,中药炮制新突破

中药饮片作为中药产业的三大支柱之一,不仅是中医临床用药、中成药生产的重要原料,更是确保中医临床疗效、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的可靠保证。在第三届岐黄论坛中药传承创新应用分论坛上,与会专家介绍了中药饮片的创新成果——即食饮片,更好地适应了自我健康管理的理念,成为了中药饮片的创新潜力军。

  中药炮制亟需一场革命

辨证论治是最具中医药特色的中医诊治模式,而中药专业中最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当属中药炮制。炮制学科的发展,饮片行业的革新,是振兴传统中医药的关键环节。然而相对中医药其它学科的快速发展,中药炮制却处于发展缓慢、少有突破的境地。河南中医药大学中药炮制学科带头人、中药制药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张振凌告诉记者,中药饮片行业发展缓慢,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市场竞争,所有饮片厂家只追求饮片品种的大而全,科技含量较低,缺乏创新意识,导致饮片行业缺少活力。

辽宁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贾天柱表示,改变中药炮制科研项目贫乏的现状,应多开展与中药化学、中药药理等学科的横向合作,提高炮制研究的水平及影响力;解决中药炮制学科不被重视的现状,必须打破饮片行业的千年一贯制,发动一场饮片的革命,开展特色饮片、独家饮片的研发,只有这样,饮片厂家才能增强市场竞争力,整个饮片行业的活力才能被激发,进而使中药炮制学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资金投入。

  即食饮片开拓创新阵地

分论坛上,云南中医学院中药炮制研究中心主任赵荣华介绍了“即食饮片”这一创新成果,他认为,在大健康环境下,百姓对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的需求日益增强。自我健康管理意识的加深,使治好病的基本需求向少生病、不生病晋升,而即食饮片口感好、食用方便和随时随地养生保健等特点,恰恰能够满足市场对健康管理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赵荣华表示,饮片行业就像中医药产业的一个零部件,中药饮片一方面作为原料供给中成药生产,另一方面作为处方药供给临床用药。由于不直接面向消费者,导致饮片行业一直处于“为别人做嫁衣”的配角地位,所以发展相对滞后。

“之所以提出即食饮片,就是要解决炮制的创新问题,改变炮制发展不利的现状。”赵荣华介绍,即食中药饮片是一种用于预防保健、康复调养,经加工、包装后,打开即可食用的中药饮片,具有疗效可靠、安全性高、服用方便、可供品尝鉴赏和易于推广的特点。

与传统饮片全品种覆盖的定位不同,即食饮片的研发需要根据每一种中药的特点来选择适宜的加工方法,有些要提升酥脆度,有些要改善口味,有些要改良外观。药食两用的中药材尤其适合开发即食饮片,比如把益气固表药黄芪做成乳制黄芪、将治疗肝经头痛的天麻制成冻干天麻片等,这些过去只能在医院和药店购买的中药,摒弃中药饮片“粗大黑”的老样子,变成好吃美观的养生零食直接在超市开架销售,这样既服务于大众,又有助于饮片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使中药饮片摆脱被动地位。

由于即食饮片的生产过程需要大量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如应用于海产品的速冻技术,使药材中的水分从固态直接升华为气态的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对技术设备的要求大大提高,促使饮片企业改进生产环境、升级生产设备、重视科技含量,大幅度提升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即食饮片对原料也有更高的要求,例如原料不得出现变色、斑点、异味、串味等现象,冻干饮片还要采用鲜药材作为原料,与传统饮片相比,这更利于推动药材种植和产地加工技术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贾天柱非常看好即食饮片,认为即食饮片作为中药饮片行业的一个亮点,可以成为新型饮片的发展方向,它的出现能很好地促进饮片行业的整体发展,要借鉴这样的创新思路开发更多形式的特色饮片,这是中药炮制的发展趋势。他说,在《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和《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相继发布的新形势下,中药炮制也面临着更多新的机遇和挑战,中药饮片发展规划的制定,也已列入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的工作计划。

张振凌认为,应以即食饮片的开发作为契机,从市场需求出发,把握时代脉搏,逐步淘汰作坊式的饮片厂,把创新和突破作为立足点,从传统方法的继承和现代科研成果的结合入手,提升中药饮片的便用性和实用性,让最古老也是最具中医特色的中药炮制学焕发生机。